环球信息:(中国实验枪弹汇总补充)钨合金集束箭弹研究,5.45弹的仿制等
本文是对之前这篇中国实枪弹时间线汇总的补充,没看过上期的可以去看一下。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期刊,学报等,本人只负责编辑汇总。
钨合金集束箭弹研究
我国研究集束箭弹起步较晚,“七五”后期,“八五”计划开始正式列入国家预研计划,并逐步认识到近战突击霰弹枪及弹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集束弹关键技术,应当重视对霰弹枪(滑膛枪)及其配用弹药的发展。因为大多数自动武器研制者和武器使用者都很清楚,近战突击遭遇战、丛林战和巷战,一般战士都来不及瞄准,端枪即射(应该是腰际射击)。如果用线膛枪以600发)min 射速为例,则1s可以射击10发弹。若距离为50~100m,对一立姿可动人形目标射击一个点射(假如10发弹),不瞄准、无准备,再加上心理因素,有经验的人也很难命中目标。如果用战斗弹枪不论发射集束形弹还是球形弹,每发弹按7~9枚箭(或球)计算,以低射速3发/s,则1s内可发射21~27枚箭(或球)。在1s内,发射弹丸数量是前者的2倍以上,这表明集束箭弹(或霰弹)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如果再以首发命中来看,线膛枪射出一个弹丸,霰弹枪射出1发至少有7~9个弹丸。可以确切地说,对于运动目标最弹枪首发命中率将远远高于制式线膛枪,从国外装备情况来看,我国的轻武器行业也不能随意丢弃霰弹(箭弹)枪及其弹药系统。因为任何一种武器都不是万能的。霰弹枪系统在轻武器序列中应该有它一席之地。
我国研究集束箭弹只有几年时间,在关键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94年的综合试验,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
【资料图】
按照A种试验方案,一种钢钨复合集束前弹,小箭头部为钨合金,小箭重量1.95g,箭杆直径中2.5mm,长度38mm,尾部为钢质4片挤压成型尾翼。
用6瓣定位托及其组合件组装成7枚箭式的集束箭弹。
对150m距离上的钢板作侵彻试验,试验表明小箭击穿4mm A₃钢板后,能量还有余。这个穿甲厚度与美国 AAI和OLIN公司的集束箭弹的穿甲厚度相当。
关于集束箭弹的散布研究,可以说是各国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根据A种试验方案,94年综合试验散布结果如下表:
这一结果表明,50m距离上,全部7枚箭平均散布圆直径为49cm,最小值27cm,最大66cm。在同样距离上,美国AAI公司8枚箭的集束箭弹散布圆直径为1码(91.4cm)。说明A种试验方案的散布值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得到这样小的散布值,我们(指林茂祥高工等科研人员)经历了3~4年攻关,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主要是小箭过稳定储备设计、弹托结构设计、装药设计、膛口装置设计及优化选择试验等。就目前国内外霰弹箭弹的散布来说,还未见有50m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达到50cm以内的指标。以试验得出的50m距高上散布圆直径平均值49cm 来看,利用三角形关系得出150m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应为49×3=147cm,而实际平均值为130cm。如果说这个数值还不够精确,那么我们还可用弹序1,3,7,9,10列表如下(小箭全部命中150m距离上的2m×2m 钢板靶上)。
这样50m距离实际散布圆直径平均值为47.6cm.那么按三角形关系,150m距离的散布圆直径应是47.6×3=142.8cm.而实际试验结果是142.6cm,由此很容推算100m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为47.6×2=95.2cm。
可以说 A种方案100m 距离的散布圆直径与AA1公司的集束箭弹50m距离的散布圆直径相近。也就是AAI公司箭弹的散布接近A种方案的2倍。根据最弹的散布规律,在100m的距离上AAI公司箭弹的散布直径应是91.4×2=183cm。这个面积即使全部覆盖在胸靶上(50cm×50cm),漏掉目标的机会是很多的。而A种方案在100m距离上散布圆直径为95.2cm,全部覆盖在胸靶上,则很难漏掉目标。A种试验方案的集束箭弹,在侵彻和散布等主要预研指标上,都很好地达到了指令性要求,可以进人型号论证,进一步解决工艺问题,便可以进入型号设计。但最后此项目也因为经费技术等问题停止了研究工作。
5.45弹的仿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班用枪械的口径抉择面临北约“5.56”与华约“5.45”对峙。当然需要试验数据,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针对苏联5.45毫米枪弹数量太少,791厂专门按实物仿制了苏5.45枪弹。
1982年11月28日-12月6日,军队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同791厂在四川华蓥山,做了自己研制的5.8弹、仿制的5.45弹与原装的5.56枪弹对比试验。枪弹发射具:固定枪架上的弹道枪,口径5.8毫米的弹道枪管长440、520毫米;5.45毫米的弹道枪管长415、590毫米;口径5.56毫米枪弹用的是战斗枪,其枪管长508毫米。
1982年12月19日-1983年1月7日,军队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同791枪弹厂和296枪厂在黑龙江呼玛进行了寒区试验。
这次试验进行了5.8毫米枪弹与5.45毫米枪弹(进口原弹和仿制两种)、仿制的5.56毫米枪弹的对比。发射具用的弹道枪,5.8毫米的枪管长520毫米,5.45毫米枪管长590毫米,5.56毫米枪管长508毫米。试验结果证实,5.8毫米枪弹在低温条件下,在600米距离上具有比5.45毫米枪弹和5.56毫米M193式枪弹更高的速度和能量,能够穿透头盔。同时也发现了新情况,新5.8毫米枪弹在低温时膛压升高,初速增高,弹壳有纵向破裂。
这是目前能查到的关于我国仿制5.45弹的记录主要是用于对比试验的,关于有没有外贸过5.45弹,应该有但很少。之前还听了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国内某院校有人在库里翻出来一把AK74,本来想打打的,最后发现无弹可用。
双头弹的研究
1997年208所对手枪双头弹的研究,手枪双头弹前弹头采用全钢结构,后弹头由钨合金弹芯和黄铜底托组成,两者压配在一起共同构成双头弹的后弹头,弹芯前端被加工成较大的凹窝形状.当前弹头与后弹头按松动配合装配后,以滚压方式相联接,共同构成双头弹的弹头部分,此时弹芯的前凹窝亦就成了整个弹头的气室,底火受击发引燃发射火药后,产生高温、高压火药气体,推动弹头沿枪管做加速运动.同时,高温、高压火药气体通过弹头底部尾孔进入弹头内部的气室,在气室内形成高压.当弹头飞出枪膛后,随着弹头周围约束的解除和压力的降低,气室内的高压气体突然膨胀,使两分弹头相互脱离约束而分离,分离后的两分弹头继续沿各自的弹道飞行,直至抵达目标.
1998年南京理工大学又对步枪双头弹(5.8mm双头)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追踪 AN94
中国军队大规模使用现代步枪有很长历史,从1935年装备仿德毛瑟步枪,一直到2000年使用苏式步枪,近70年来主要使用以卧射为主的单发步枪为主。枪型是弯托枪(托底支撑方向与坐力方向有夹角),以静态瞄准为主。95式步枪是连发步枪,直托枪(托底支承方向与坐力方向平行,无动力偶,适合连发射击)。无托结构以站姿跪姿射击为主,由于全枪重心靠近手臂,举枪、瞄准轻快,适于动态瞄准。95式装备之初,遭到传统习惯的非议,甚至说,无托枪在中国水土不服。上世纪末,俄罗斯全军换装了AN94式变速枪(是弯托枪),说射击效果是AK74步枪的好几倍。于是论证所内一些人认为放弃95式步枪,跟踪AN94式变速枪是未来步枪的方向。而反对这样做的意见则是AN94式枪的效率是宣传,核心技术和变速原理不清,要走这条路也得先预研,不能立即上型号。如果那时冷静地听听双方意见,或许就躲开了这次低谷。急功近利总是站上风,促使主管部门决定跟踪AN94步枪立即组织了总设计师团队,2004年以“95步枪改”的名义立题启动。
当时国家经费紧张,以“95步枪改”取名容易立项,但内容却是跟踪AN94枪。启动之初,因为没有预研基础,也没有实物,只有几张影印的照片,难以形成技术方案。在徘徊良久之后,还是俄罗斯无形中帮助解围。原来,AN94式步枪存在严重缺陷,苏联政府立即全部撤装,换回了AK74式步枪。这对中国的跟踪无疑是釜底抽薪,泄了底气。如果这时趁机调回方向,面对全局,还来得及,但军方又找到“两弹合一”作为选项,机枪弹和步枪弹变成一个弹后,生产供应方便。这时,新研制的轻武器已服役多年,大量使用中的统计表明,我国轻武器技术大致有3个短板,一是发射药存贮性差,二是身管内膛技术落后,三是身管寿命短。这些短板对95式步枪影响最大,亟需立项专攻。在没有预研基础的情况下,2005年,主管部门又下文,组织多家企业联合研制新弹。5年以后“95改”项目结题,推出了“5.8毫米10式通用枪弹”,说这个通用弹能一弹配9枪。可这个弹生产之初就接连出现“热散”事故,一直到上报成果时,“热散”还在肆虐。2016年军方作废87式双基球扁发射药,10式通用弹便名存实亡。接着又作废了88式机枪系统和95式步枪弹,全行业进入低谷。
参考资料:
《弹道学报》1998年03期
《手枪双头弹散开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浅论中国轻武器 朵英贤院士访谈录》
《弹是定心丸 朵英贤院士访谈录》
《轻兵器》1995年林茂祥集束箭弹与霰弹枪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6-05-24/0839372502.html?from=wap
http://pewpewpew.work/usa/r/spiw/spiw_his1.htm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K+CAWS&prmd=ivmn&sxsrf=AJOqlzXA3iZ909Dxqj2yp4-4rmMJfGTP3Q:167911134217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ikutqYyeT9AhUrIUQIHf7xA64Q_AUoAXoECAIQAQ&biw=393&bih=788&dpr=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