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看点丨刷屏的“500万”借条高达24%年息!涉及高利贷?律师这样说
每经记者:宋钦章 每经编辑:马子卿
近日,某知名媒体人“爆料”了乒乓球明星运动员张某的一份借款合同,指其涉嫌陷入个人债务纠纷。张某工作室两度回应传闻,称不存在债务纠纷,并将对侵权网络用户提起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被“爆料”的借款合同成了舆论的焦点之一。由于该合同借款利率并不算低,有人认为其可能不受法律保护。
(资料图)
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被“爆料”的借款合同成了舆论的焦点之一
资料来源:新浪微博
借款合同照片显示,借款金额是500万元,借款周期为25天,超过25天后利息按月息1.99%计算,同时借款合同上面未有出借人姓名。另外,该借款合同并没有出现出借人的姓名及相关身份信息。
如果按月息1.99%计算,该笔借款的年利率是23.88%。仅从网上“爆料”的照片,目前还无法确认该借贷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爆料信息,该合同的出具时间在可能在2019年左右。
律师:跨过2020年8月20日之后的利率应该按照新标准来计算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从该借款合同的利率设置来看,如果合同的签订日在2020年8月20日之前,24%以内的民间借贷利率符合当时的民间借贷相关规定。
薛洪增律师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8月20日之前,只要当事人约定的年利率不超过24%,都是合法的;2020年8月20日及之后,约定的利率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四倍1年期LPR。而如果合同存续期刚好跨过2020年8月20日,则要分段进行考虑。
“23.88%的年利率虽然没有超过24%,但如果借款合同存续期跨过了2020年8月20日,该日期及之后的应该按照新标准来计算,超过四倍一年期LPR的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薛洪增告诉记者。
经计算,2020年8月20日的一年期LPR为3.85%,四倍则是15.4%。2023年以来,一年期LPR为3.65%,四倍则是14.6%。
薛洪增律师表示,尽管该借款合同没有显示出借人的身份信息,但未必影响借款合同的有效性。“自然人之间的借贷以实际交付为准。虽然合同上没有写出借人是谁,但这500万一般不可能走现金,而是通过转账的形式,这样就有一个转账凭证。如果签了合同,而没有实际交付,该合同也没生效。另外,根据谁持有借据等信息,即使合同上没有写出借人,在实践中也很容易查清谁是真正的出借人。”
当民间借贷发生时,有哪些“坑”需要避开呢?薛洪增律师提醒,一是利率不要超过现在的法律规定,即一年期LPR的四倍;二是尽量不要走现金交付,“在实践中,当金额较大的时候,如果只持有借据借条,而没有转账凭证,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2023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为14.6%
资料显示,2020年8月20日,民间借贷发生了划时代巨变。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受保护的上限,锚定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一年期LPR”)的四倍”,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促进民间借贷利率逐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央行官网
记者注意到,以2020年8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23年以来,一年期LPR为3.65%,四倍则是14.6%。
而2015年8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是: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司法解释修改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关于“禁止高利放贷”的原则精神,并对相关条款作出对应调整。
一是继续执行更加严格的本息保护政策。即“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是当事人约定的逾期利率也不得高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即“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三是当事人主张的逾期利率、违约金、其他费用之和也不得高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即“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是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